一封又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一面又一面如锦绣般的锦旗,被送到了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康复科主任的办公室,到目前为止,今年康复科收到患者感谢信共计46封,锦旗共计47面。这些感谢信和锦旗,无需过多修饰,无需过多言语,都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技师们发自内心的点赞,更是对他们专业治疗技术与优质服务水平的认可和满意。
▲ 康复科收到的感谢信、锦旗(一角)
在众多的感谢信中,有这么一组感谢信(共三篇),虽然篇幅简短,每篇不足100字,字体不是东倒西歪、就是笔画不全,像初学写字的小孩所写,但却字字用心,字字暖心,让人为之动容……
他恢复了写字功能,竟一连写了三封感谢信
今年6月初,康复科接收了一位51岁“大脑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据康复科总技师张雁介绍,患者存在严重的肢体活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问题,其语言功能障碍和手功能障碍尤为严重。刚来医院时,患者情绪低落,面无表情,不会发音,也不愿与人交流,只是偶尔发出“嗯……嗯……”的声音;双手张合也很困难,尤其是右手,更别提持物和写字了,家属很是着急和担心。
针对患者的病情,康复科主任姚金荣和程安龙教授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康复治疗方案,经过康复技师两个多月的专业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情况明显好转。在语言方面,他已经能够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如“你好、谢谢、我很开心”等;手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不仅可以拿笔,还可以写字。他恢复了写字功能后,做的第一件事竟是给康复科的技师们写了三封感谢信,以表谢意。之后,他人也开朗不少,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尤其见到康复科的治疗师们,他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来到康复科后,大家像亲人一样的鼓励和关心我丈夫,主动和他打招呼,还逗他开心,帮他做治疗,教他发音写字,让我们觉得医院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地方,而是一个有温度、有真情的地方”,患者妻子感激地说。
(现附感谢信原文)
感谢信1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三楼的一名患者,我叫杨xx,感谢治疗组贾鸿妹医生、康复科主管技师张雁,她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帮我安排治疗项目,让我早日康复,我真的很感动。我还要感谢康复科的吕伟护士、梁明婕技师,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帮助我做康复治疗。
感谢信2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三楼的一名患者,在康复科顾文侠技师的精心治疗和帮助下,学会了写字,虽然写得不是很好,但在她耐心的指导下,通过认真教我,让我重新学会了写字。
老师总是让我学着与人沟通,在他们用心的帮助下,我尝试着跟别人说话,发现说话是一件快乐的事。
感谢信3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三楼的一名患者,我非常感谢二楼康复大厅的几位康复技师,李惠鹏、赵艳艳、冯红红。每一次我来到康复大厅做治疗,他们就会逗我开心,教我说话,帮我做腿部机器康复训练,都关心着我,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万分的感谢!
杨xx
2019年8月5日
康复科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朝气蓬勃、技术专业又吃苦耐劳的康复技师们,才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康复的佳话,他们用“智慧”的双手帮助患者祛除病痛。康复科是一个人数众多但又纪律严明的大家庭,目前共有技师63名,组长技师7名,大家在主管技师张雁的带领下,各司其职,认真负责,每一位都很出色。尤其是主管技师张雁、康复大厅组长技师冯红红、七楼组长技师彭建文,他们以身作则,一心只为患者康复,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她是康复科的大管家,事无巨细精益求精
秉承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康复工作的热爱,张雁老师已在康复技师的道路上深耕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康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经她治疗恢复健康的患者不胜枚举。对待患者如亲人,积极热情又耐心细致,她会亲自给患者示范、演练各种康复器材的使用,还会手把手教患者如何进行主动的康复训练,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患者也因此很是信任她。
▲ 海外游子一封感谢信致敬张雁老师
“张雁老师从不张扬却始终默默付出,做着科里最繁杂、最辛苦的活,工作能力堪比女超人,得到大家的一致信服;她是科里的大管家,将科里的各种资料和量表整齐划一,便于大家及时查阅,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她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对待大家总是严标准,高要求,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就连大家的坐姿她都会管,因为大家面对的是患者;衣服破了,她会帮大家缝补,还会亲手熬粥给大家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离乡千里工作的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妈妈的味道……”科里的技师们纷纷讲到。
▲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雁老师的身影
对待工作她总是事无巨细、精益求精,忙着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少见她有不忙的时候,在技师们眼里,她是超人、大管家,是老师、妈妈,是大家坚实的后盾,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患者需要身体治疗,更需要心灵的慰藉
作为一名康复大厅的组长技师,冯红红从早上打开大厅门锁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各种康复器械形影不离,不是帮患者调整康复器械,就是叮咛患者必须注意器械的使用事项,总是东奔西跑,即使忙的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自2015年7月我加入蓝十字大家庭,至今已有四年多,经过多年工作的磨练和经验的积累,我认为患者不仅需要躯体上的康复治疗,更需要心灵的慰藉”,冯红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 一心只为患者,收到多封感谢信
她曾接手了一位孤寡患者,当时生病是被一个堂哥送来医院的,之后也很少来,缺少了家人的关心,患者情绪低落,话也很少。冯红红了解情况后,除了帮助患者多做康复训练外,并给予他更多的关心,有一次患者无意间提到想吃韭菜馅的水饺,冯红红就默默记在心里。下班后她火速赶往菜市场,买了韭菜、鸡蛋、虾皮及面粉,回到家亲手调陷给患者包水饺,煮熟后又马上赶往医院,并把热气滕腾的水饺送到患者的床边。
患者很感动,并开心地说饺子很好吃。自此,他话多了,笑容也多了,在冯红红看来来,她只是尽了微薄之力,但在患者眼中,那不仅是一盘饺子,更是满满的关心与温暖。
▲ 亲手为患者包的“爱心水饺”
去年八月下旬,有一位脑梗偏瘫患者李先生,他在康复大厅做下肢CPM机的时候因下肢屈肌痉挛严重而无法正常伸直,如果要硬力压直,至少需要两个治疗师同时操作才能勉强放到位,治疗师吃力患者也痛苦。擅于观察的冯红红,她想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先把机器角度调到合适度数再让患者的腿放上去,整个下肢刚好卡在那个合适的角度上,然后在慢慢启动机器,这样既减轻了治疗师的压力,患者也免受牵拉之苦。
▲ 患者李先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此方法之后被沿用,帮助了很多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省时省力,并获得患者及同事的一致好评。冯红红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创新、善心和责任心的组长技师,温暖和帮助着每一个她遇到的患者。
一心扑在患者身上,有时间就想多做几个患者
在彭建文眼里,康复治疗师和临床医生有所不同,它是一段时间内,甚至更长时间内都陪伴在患者身边,并对其进行一对一康复治疗的一种职业。治疗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以后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生活质量问题,因此他对待每一位患者都极其认真和负责,能看到他们康复出院,这是他最大的心愿和成就!
▲ 彭建文专业的技术,获得患者一致好评
去年三月初,有一位车祸患者,她起初来医院只是想周转一下,之后还要回到之前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但自从她经过彭建文康复治疗后,却怎么也不肯离开蓝十字医院。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彭建文会主动和患者沟通,告诉她目前存在的肢体问题和解决对策,患者被彭建文的专业、认真负责所触动,康复训练也逐渐变得主动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康复治疗,患者进步很大,从初期的长期卧床,到十五天后的独自坐立,再到一个月后的辅助站立,这让她看到了行走的希望。“有如此专业、负责的康复技师给我做治疗,我决定留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一直到自己可以独自行走才会离开”,患者坚定的说到。
▲ 为患者做治疗 ▲ 进行科室培训
▲ 经验技术分享 ▲ 了解患者情况
彭建文之所以能从一个懵懂腼腆的大学生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一名受患者欢迎的组长技师,这与他这三年多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即使现在成为组长技师,要负责13名组员的各项事宜、协调各种关系,还要参与新入院患者的康复评定、方案制定,但他一心还是扑在患者身上,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想着要多做几个患者。他以身作则,为康复团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三年以来达到患者及家属的0投诉,获得七楼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 康复科荣获公司2019年优质服务年活动“优质服务示范科室”荣誉称号
技术精湛是满意的基础,人文关怀是感动的源泉,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每一位患者的康复,每一封感谢信,每一面锦旗背后,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与默默坚守,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