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慢性癌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先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帕金森病一直是困扰医学界和患者的重大疾病之一,导致中老年人的神经功能障碍,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常见原因。
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帕金森病已成中老年“杀手”
现如今,帕金森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中老年第三大“杀手”。
截止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1亿人。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使我国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老年病人增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约是1.7%。全球超三成帕金森患者在中国,居世界第一。
此外,我国帕金森病还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总人数的10%。预测,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患者数量将突破500万人,防控形势严峻,需引起医学界极大关注。
帕金森病起病隐蔽难察觉
帕金森病症状发展比较缓慢,多由一侧上肢起病,逐渐波及同侧下肢或(和)对侧上、下肢体,各个患者之间有较大差别。大多数患者已有震颤或运动障碍数月甚至几年后才引起重视。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四主征)等。
值得注意的是,帕金森病有独特的“开关现象”。部分病人服用多巴胺类药物后,后期出现的症状波动,药物发生作用时能够恢复到正常人的功能状态,药效过后,又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如患者突然出现肌僵直,震颤、运动不能,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后缓解,此时病人可活动如平常或出现多动。一日中,可反复迅速交替出现多次。这种变化速度可以非常快,并且是不可预测的。病人形容病情的变化就象是电源的开、关一样,所以临床上称这种现象为“开关效应”。
研究表明,长期应用一种疗法或单方单药往往容易引致类似“开关”现象等副反应。因此,患者即使已被确诊,也应定期请专科医生根据年龄症状类型和严重程度、功能受损状态调整治疗方案,减轻这些症状。
此外,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在使用3-5年后,其副作用便会显现出来,最常见的表现为异动症状和开关现象,这时患者想要继续控制症状,提高生活治疗,需考虑选择手术疗法。
早诊断早干预 帕金森病可控可缓
就目前的医学手段,帕金森病越早诊断、越早干预、病情越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
帕金森病并不可怕,只要进行长期的规范治疗,病情可以有效控制。目前,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基础,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有符合手术的指征,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上一篇:帕金森综合症症状有哪些?
下一篇:帕金森病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