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新闻网|陈衔城介绍

来源: 余姚新闻网 编辑张琼洁 日期:2015-11-27

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城

  人物档案
 

  陈衔城,男,1943年11月生,浙江余姚人,中共党员,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79年攻读上海第一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1982年毕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工作,曾任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神经外科学会委员,获上海医科大学先进工作者、上海华山医院优秀华山人、上海华山医院特殊贡献奖、上海市高尚医德奖、上海市十佳医生和上海市老丁模范等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值得我们为之自豪的是,在享誉中外的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榜上,来自我们余姚的陈衔城教授写下了光辉且厚重的一笔。

  辗转求学

  陈衔城,1943年出生在余姚镇上的一户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陈均铨是解放后余姚中学的第一任代理校长。

  1949年过完春节,陈衔城进入康节小学(现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前身)求学,1952年离开余姚,跟随去富阳中学出任校长、紧接着又去萧山师范就任教导处副主任的父亲辗转求学。后来,陈均铨又回到了余姚,但陈衔城却一直住在萧山,在萧山中学念完了初中和高中,1962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

  陈衔城的学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勤奋的陈衔城,通过了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专业课的学习,第三年想去医院实习从而获得从医资格时,却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学习全名停课,他也无法实习了。

  那段时间,陈衔城并未自我放弃,在学习自学的同时,他组织同学一起去农村医院实习,并最终选择了金山人民医院。

  在金山人民医院,陈衔城每天重复着白天外科帮着开刀做手术、晚上妇产科帮忙接生的工作,一有空就看书学习。

  说去在妇产科的那段实习经历,陈衔城表示对他毕业后从医选择神经外科有着不小的影响。

  196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恢复上课,陈衔城顺利毕业,被分配到甘肃酒泉地区安西县(现孤州县),那时他被安排在当地生产队劳动,偶尔帮当地农民看病。

  “也就是一次偶然,因为我在金山人民医院实习时有接生的经验,当时有一位孕妇要生产了,当地的接生婆都不敢接生,因为这位孕妇之前连续生了三胎,孩子都是脚先出来,接生婆不知如何处理,结果一生出来这些孩子都死了。当天晚上,我去接生,凭着在妇产科实习的经验,孩子顺利生下来了。通过这件事,当地的农民都知道了我,称赞我的医术,所以在生产队待了一年后,我被调去安西县人民医院。”陈衔城说,“在安西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因为一个开脑外伤的契机,去了兰州的医院脑外科进修,从而喜欢上了这个专业,这也是我后来考研选择神经外科的原因。”

  1979年,陈衔城通过研究生考试,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学习,三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工作。

  医术精湛

  说起神经外科,手术刀的精准度和上手术台的体力是要保障的,这就涉及到“练刀”。

  “练刀是很要紧的,我在上海医科大学读研时,上午上课,下午没课就去找学校寄生虫教研组的老师,他叫我在显微镜下将养在瓶子里的螨一个个捉出来,放在玻璃片上,并将它压好这样就训练了我看细微事物时眼睛和手的协调能力。等我进入华山医院后,我就在显微镜下缝老鼠尾巴里面的洞,老鼠尾巴里的洞仅有一毫米,起码缝八针。缝好之后还要实验老鼠尾巴的血流通不通。这样大概训练了两年,也捉了不少老鼠,从大白鼠到小白鼠,至少也有五六百只,所以我现在眼睛很好。脑内粗的血管就跟我们的头发丝差不多粗,细的还要更细。我做这类手术,血管里很小的出血,基本上可以做到一次到两次把它止住。”陈衔城自豪地说起练刀的经过和成效,表示自己已经70多岁,手不抖、眼不花。

  “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得长期上手术台操刀,体能至关重要。中学时,学校搞勤工俭学,挑泥、耙地的活儿干了不少,身体就这么练出来了。安西那几年,也是每天参加劳动,回上海后保持每天锻炼的习惯,徒步半小时上下班,前几年还有游泳的习惯。”陈衔城强调了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练刀的重要性。

  记者饶有兴趣地问道:“陈教授,您有计算过您做过多少个脑外伤手术吗?最长在手术台上站了多久?”

  陈衔城笑笑说:“这可记不清了,肯定不止几千例吧。年轻时一天要开五六个脑科外伤。记得那时只要一上手术台就会一直站下去,做完一个紧接着另一个,外面吃些东西继续做。有次一个值班的护士跟着手术,最后累哭了。 说起最长的一次手术,是做血管畸形,从早上八点半进去到次日凌晨3点半结束,结束以后病人我还得管,24小时都要看护。现在年纪大了,手术做得少了。我培养了30多个学生,平时我在边上看着,他们做。他们做不了的,我就上去。有些病人要求我帮他们做,那就我亲自做。”

  退而不休

  现今已经退休的陈衔城,生活中依然离不开他热爱的医院。“我爱人冯正仪和我是本科时的同班同学,我们一起被分配到西安,后来又一起回上海。1975年,她调到余姚人民医院,从事内科医生工作近十年。老人民医院的医生都应该知道她。退休后,她去上海医科大学讲课。我们的退休生活是离不开医学系和医院的。”陈衔城说,他自己没在余姚医院工作过,反而他爱人为余姚老乡看过近十年的病,流露出几分对家乡的愧疚之意。

  “这间办公室是院方分配给我的。我现在在上海几家医院做顾问,比如上海东方医院等。华山医院每星期要查两次房,医院下面的一家分院每星期得去一次,东方医院每星期去一次,看门诊一次,那么一周基本上排满了。”有时候因为受人之拖,虽然不是我开的刀,我也得跟着把把关。”陈衔城说,“我想可能这辈子离不开华山医院了,当然,我也非常喜欢医生这个职业。”

  回报家乡

  对家乡,陈衔城特别怀念的是那特有的美食,“黄鱼鲞,我是很怀念的,下饭特别好。记得读大学和在安西那段日子,家里唯一能给我寄的就是黄鱼鲞,那时候的黄鱼鲞正宗,黄鱼鲞是我们那儿特有的,所以特别想念。”

  陈衔城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住在余姚,春节时会和弟弟妹妹相聚,清明时,他也会回余姚为父母扫墓,“一年至少回去两次吧,有时候还会在杨梅或樱桃成熟时回趟家乡。”

  陈衔城希望家乡的医学能越来越发达,“上世纪90代,我经常去余姚人民医院脑科进行会诊,觉得家乡的变化特别快,我觉得自己研究的课题能帮着患者特别是家乡的患者解决问题是最开心的。以前余姚促进会的一些朋友和家乡的亲友,也会找我帮家乡患者看病,当然,家乡来的人我义不容辞,就算不是我开刀,我也会帮着把把关。我衷心希望家乡人身体健康,不需要来找我。”

  “求仁术之精髓是我从医的目标,报家乡哺育恩是我作为余姚人应尽的义务!”采访结束时,陈衔城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爱。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成

  陈衔城寄语家乡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成

  陈衔城在手术中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成

  陈衔城和医院同事在查房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成

  陈衔城和同事一起讨论患者病情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成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成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成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成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陈衔成

  陈衔城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原文链接:http://yynews.cnnb.com.cn/system/2015/04/02/011171307.shtml

  原文来源:余姚新闻网|在北京时间2015年11月27日 23:30:00的网页快照。

上一篇:癫痫男子怀柔连捅18人 悲剧酿成谁之过

下一篇: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组织应急医疗队赶赴阜宁驰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