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已是我国位列第一的死亡病因,且渐呈年轻化趋势,青年卒中人群占比正在逐年增高。脑科专家提醒广大中青年人,要保持良好生活作息习惯,警惕“青年”卒中的发生。
急性脑梗 治疗后依然视物不清
今年8月19日,34岁的周先生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现眼睛看不清,模模糊糊有重影,立即前往当地医院诊治。检查提示,脑梗塞(即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 周先生突然“看不清”了
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时而反复,这给年轻的周先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亲友的推荐下,周先生来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求治于神经内科专家李振并主任,以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李振并主任在详细了解病史后,为周先生完善了相关检查,提示左侧额顶颞枕叶、右侧顶叶多发梗塞灶。一般来说,脑梗塞引起视物模糊比较少见,周先生的情况很可能是梗塞累及了视觉中枢枕叶,导致视野出现偏盲,从而引起的视物模糊。
正当盛年的周先生,平素没有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作息也比较规律。照理来说,如果是单纯的脑梗,经过外院的规范治疗,应该逐渐向好,短期内不大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那有没有可能还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问题呢?”李振并主任在心里存了一个疑窦。
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李主任决定有针对性地为周先生展开检查,以排查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的可能。
DSA造影 “烟雾”终现原形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李振并主任为周先生展开了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 李振并主任做DSA检查
在检查中发现,周先生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可见烟雾状异常血管网生成;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约70%)。符合烟雾病的典型影像学特征。
▲ 检查发现烟雾状异常血管网
▲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左侧重度狭窄
烟雾病又名Moyamoya病,脑底异常血管网,是一组以Willis环双侧主要分支血管(颈内动脉虹吸段及大脑前、中动脉,有时也包括大脑后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继发出现侧支异常的小血管网为特点的脑血管病。因脑血管造影时,呈现许多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似吸烟时吐出的烟雾而得名。
李振并主任表示,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这两大类,通常起病隐匿,早期缺乏临床特异性症状、体征,易漏诊和误诊。烟雾病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引发脑梗塞和脑出血,甚至可同时发生梗塞和出血,且易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高难手术 重建颅内外血供通道
目前,手术是烟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李振并主任携手神经外科6A病区于耀宇主任团队、医学影像科等相关科室开展了MDT多学科联合会诊。
经科学严谨的讨论和评估,周先生烟雾病诊断明确,具有手术指征。再综合考量他的个人身体素质,联合小组决定优先考虑手术搭建右侧大脑中动脉血管旁路,以重建脑供血通道,尽快恢复缺血区灌注。在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降低再次发生梗塞和(或)出血的危险。
▲ 神经外科团队开展手术
近日,在排除手术禁忌,进一步细化完善治疗方案,并明确告知患者家属手术风险、签字同意后,神经外科6A病区医生团队为周先生开展了联合血运重建手术。
该手术为四级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术中不仅要探寻适合搭桥的受体血管,更要用比头发丝还细的10-0专用缝线完成血管吻合,过程中不能出现丝毫偏差,非常考验手术医生的经验和水平。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从麻醉中醒转过来的周先生,安返监护病房,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一周复查,健康状况良好,周先生自觉视物不清等症状有所改善,已转至普通病房。
后续,李振并主任还将根据周先生的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改善左侧血供的治疗方案,帮助他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
▲ 李主任查房确认恢复情况
小 贴 士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简称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是放射线下对脑动脉进行显影的技术。
DSA通过数字化处理,可去除骨骼、肌肉、以及周围软组织的影像,只留下单纯的血管影像。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真实精确的特点,使许多高风险、高难度的介入手术能更有效、更顺利地开展。
作为目前临床上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DSA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动脉、椎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中等血管图像,还能显示脑内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血流情况,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是检查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