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嘉兴市某医院皮肤科医生陈怿因脑动脉瘤出血抢救无效离世,享年41岁。
2017年7月,上海某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辉教授,因意外跌跤,坚持去看病人后才去拍片检查,为腰椎骨折。随后颅内血管瘤破裂出血,经医治也未能挽回李教授生命,于7月29日晚去世,享年55岁。
2017年8月,上海某医院甲状腺核医学科吴震宇医生因脑动脉瘤破裂不幸离世,享年38岁。
......
人生的一大悲剧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些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段的中青年们,在人生的中场就黯暗退场,罪魁祸首就是:颅内动脉瘤,俗称“脑内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最后形成颅内动脉瘤,称为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它类似于汽车轮胎,薄弱处慢慢鼓出来的小包,或者是像生活中我们吹的气泡,吹气过程中在某一个薄弱点出现小气泡。
颅内动脉瘤多数是先天发生的,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占整个颅内动脉瘤的80%~90%。当然这个薄弱点还与血管本身的病理状态有关,如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和吸烟等。
据《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数据,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1%~5%,年破裂率为0~1%。在我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总患病率高达7.0%。
而颅内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致残致死率大约为30~40%。更严重的是,出过血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大约有40~60%的病人会在动脉瘤出血后的一个月内再次发生破裂,而第二次破裂后致残致死率约为60~80%。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一般来说,情绪激动、血压忽然升高、用力排便、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剧烈运动等都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
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
颅内动脉瘤如果体积较小,没有破裂,通常不会有明显症状。
如果体积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造成脑缺血症状和神经压迫症状,比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半侧脸麻木等。
当瘤体的血管壁非常薄时,可能会发生渗血,此时患者会出现头痛,感觉头痛欲裂,痛不欲生。
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常常发生突然性的头痛、颈部僵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畏光、失去意识甚至休克,如果就医不及时,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 颅内动脉瘤堪比“脑内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是可以提前发现的!
人到中年,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奋斗,在社会上总有一席之地,但也是承受压力最大的时候。
很多人自我安慰:自己坚持健身啊,每年都查体啊,指标都正常啊。
但是目前国内体检很少涉及脑血管。
其实在脑动脉狭窄之外,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在正常人群中可以占到30%。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可以没有任何危险因素,只是因为先天发育的缺陷。
这些潜在的炸弹可以伴随我们终生而不产生危害,但也可能在家庭最需要你时夺走你的生命。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张琪博士表示,其实颅内动脉瘤可以通过脑血管CTA、MRA和DSA等血管成像技术来发现。
虽然DSA是动脉瘤确诊的金标准,但是CTA和MRA是无创性检查,作为筛查手段更为合理。CTA对于直径10mm以上的动脉瘤敏感率达100%,直径4-9mm敏感率93%,3mm以下敏感率61%;MRA血管成像敏感率略低,增强MRA更佳,而有创DSA的敏感性最高。
如果头颅CTA/MRA有疑问,可以考虑行全脑DSA术,以确定诊断。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是脑血管病精准诊断的金标准,但DSA一般不用于体检,而用于最后的确诊和介入治疗。
张琪博士提醒,人到中年要记住:每3~5年记得做个头颈CTA/头颅MRA。这项检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瘤患病率增加,一次筛查未发现动脉瘤不代表此后不发生动脉瘤。
动脉瘤手术治疗: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
针对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开颅手术是在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夹闭瘤颈(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的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介入栓塞是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将很细的导管放到动脉瘤内,往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从而闭塞动脉瘤,同样达到治疗效果,防止出血。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指出,动脉瘤一旦破裂应尽早手术治疗;关于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不论动脉瘤的大小,只要引起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都应积极手术治疗。
同时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给出以下推荐意见:
(1)发生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均应尽早进行病因治疗,以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风险;
(2)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也应尽早治疗,以避免症状继续加重,危及生命;
(3)对于直径≥5 mm的无症状未破裂动脉瘤建议进行干预。如动脉瘤直径<5 mm应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判断。对于伴有子囊,多发,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后循环,预期寿命>10年,伴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动脉瘤患者推荐积极干预;
(4)未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建议其动态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现动脉瘤进行性增大、形态改变,建议进行干预;
(5)由于患有未破裂动脉瘤导致患者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可适当放宽干预指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策略;
(6)动脉瘤的治疗方案(夹闭或介入),应依据患者特点和动脉瘤的特点等多因素考虑后制定;
(7)对于从技术上既可以开颅夹闭又可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推荐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8)后循环动脉瘤患者、高龄患者(>70岁)、自发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评分较低(WFNS分级Ⅴ/Ⅵ)患者以及处于脑血管痉挛期患者应优先考虑介入治疗。
介入栓塞手术化险为夷
近期,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脑血管科就成功为一位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手术。
患者为65岁男性,20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四肢无力,呈渐进性加重,以下肢为甚,伴头晕、头痛,呈一过性,在当地医院急查头颅CT示: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当时症状自行缓解,未做处理。后患者自感症状间断发生,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转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糖尿病”病史1年余。头颅增强CTA示:右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直径7.5毫米,右侧颈内动脉C4-6段多发钙化斑块形成,伴相应管腔轻度狭窄,左侧颈内动脉C5-6段微钙化斑块形成,左侧椎动脉偏细。
张琪博士指出,患者动脉瘤虽未破裂但已压迫大脑周围神经,导致头晕、头痛及四肢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手术指征明显。
在充分准备后,张琪博士在刘春医生、周林华医生协助下为患者进行了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手术。填入弹簧圈后,再置入支架,完全释放后,造影显示动脉瘤无显影,支架覆盖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撤出微导管输送系统,复查双侧椎动脉造影显示远端血流通畅。
▲ 张琪博士正在为患者手术
▲ 术前影像
▲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无显影,栓塞成功
脑血管病科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258学科建设攀登计划”两大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神经血管介入技术是医院发展方向。医院拥有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介入手术室、全数字化Hybrid-OR复合手术室,配备了双C臂血管造影系统(DSA)、全数字磁共振3.0T 、高端125排iCT等大型设备,为临床构筑了精准可靠的诊治系统。
▲ 医院DSA介入手术室配备了双C臂血管造影系统
目前,医院可开展的介入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狭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静脉畸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