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传:“最凶险的34天来了,从8月21日出伏到9月23日秋分的这34天内,要当心脑血管病爆发!”——这是真的吗?
早晚凉飕飕 中午“热死牛”上周(8月21日),漫长的三伏天正式说“拜拜”了,难熬的酷暑天气也随之渐行渐远。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已悄悄到来。
这段时间,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达10多度,早晚凉,午间热,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早晚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就是民间对这种巨大温差的生动描述。
脑血管病患者的“多事之秋”这样的昼夜温差,最受影响的就是血压波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李振并主任表示,处在一冷一热的环境时,人们容易睡眠变差,情绪波动,抵抗力下降。早晚的凉意还可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造成血管负担加重。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多事之秋”。
“大家都知道,每年酷暑严寒时节,容易出现脑血管病意外。其实夏秋交替时间,也是一个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集中爆发期。”李振并主任补充道。相关急诊研究数据也表明,在80例脑血管病患者样本中,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年龄段在50-66岁,以男性中老年患者居多,发病高峰时间为上午9:28。[1]
血压“维稳”很重要在李振并主任看来,民间关于脑血管病“最凶险34天”的说法,虽有一定的“博眼球”效应,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那么,夏秋之交大家该如何安然度过呢?
李振并主任指出,即使未发病,也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防患于未然:
1.严格控制血压
患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坚持定期测量血压,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千万不要觉得血压没升高就擅自调整用药甚至停药。另外,一旦发现血压波动变大,应立即就医。
2.保证充足睡眠
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想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较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长时间熬夜或者说没有充足睡眠时间的话,会引发血压升高,诱发脑血管疾病。
3.合理饮食避烟酒
适量食用具有滋养补益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的西红柿、能降血脂又清凉解暑的黄瓜等新鲜蔬果,但不要过度摄入生冷、冰冻食物。入秋后,建议每天吃一把坚果(10-20克),《英国医学杂志》研究发现,榛子、核桃、杏仁等坚果类食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有助于调节血脂。另外,要尽量做到戒烟戒酒。
4.少量多次喝足水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轻体力劳动者女性每天饮水至少1500毫升,男性1700毫升。这个季节每天少量多次喝2000-3000毫升水为佳。人体血液最黏稠的时间段是半夜到清晨,睡前喝半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血管病风险。
5.及时增衣防寒保暖
出伏后应关注冷暖变化,做好增减衣服的措施。如果气温出现明显下降,仍穿着过于单薄,就易受到寒冷刺激,引发感冒等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适时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6.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锻炼强度不宜太大,时间不宜过长。同时,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对预防脑血管疾病也非常重要,老年人要安于平静安祥的生活,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大喜大悲。
李振并主任最后提醒,一旦出现头晕、持续头痛、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应提高警惕,立即就医。
注:
【1】急诊内科脑血管疾病分布特征分析;白新鸽、许国锋、王创国;《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CNKI:SUN:YLYS.0.2017-1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