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颅内支架的前世今生,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第三期精彩继续

2019-07-03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好评,6月28日上午,大讲坛精彩继续,本次主题为“颅内支架的前世今生”,特别邀请到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张永鑫博士主讲。此外,脑血管病科主任张琪博士、神经内科李振并主任等就相关典型案例与大家进行了讨论交流。临床科室主任、医生及护士共计50余人参与。

  ▲ 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第三期精彩继续

  张永鑫博士介绍,颅内支架是由冠脉支架应用发展而来。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阿根廷医生设想用支架撑开硬化、狭窄的心脏冠状动脉。20世纪八十年代末,冠脉支架首次用于人类冠状动脉狭窄。

  对于宽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或复杂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存在一定困境:弹簧圈凸入载瘤动脉,弹簧圈脱出漂入远端血管引起严重并发症,并且填塞率不高,动脉瘤复发。

  Higashida等在1997年首次将冠脉球扩支架应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以防止弹簧圈凸入载瘤动脉。2000年,刘建民教授团队完成首例应用冠脉球扩支架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手术。

  ▲ 张永鑫博士就颅内支架发展应用及特点做介绍

  近年来,介入材料飞速发展,尤其多种颅内支架的研发使得复杂颅内动脉瘤及脑供血动脉狭窄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同类型支架因其形态结构的不同,有不同的适应证及特点,若选择不当,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反而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按照颅内支架的形态可分为,开环支架和闭环支架。由于开环式支架的特点,其适用于弯曲度较大的血管内。闭环式支架各部位受力一致,整体性更好,如Solitaire支架用其辅助动脉瘤栓塞因其可完全重复回收释放,并且有相对较高的金属孔率,具有较好的径向支撑力,在宽颈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上更有优势。

  按颅内支架制作工艺分类可分为,激光雕刻支架和编织支架。新型辅助支架主要包括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等,通过改善动脉瘤瘤颈局部的血流动力学,达到血管重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以及降低术后复发率,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其中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上海首秀就是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完成。张永鑫博士对各种支架的特点、应用及取栓等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讲解,让大家对颅内支架的发明应用有了深刻认识。

  ▲ 案例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各抒己见

  “一位70岁老年男性患者,出现头晕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天,加重3小时,诊断为多发脑供血动脉狭窄、动脉瘤、脑梗死、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心律失常、急性支气管炎,已经过两次血管介入手术,但由于患者血管危险因素多,反复发生脑梗死,目前问题聚焦于右侧颈内动脉闭塞是否应行开通或搭桥手术,但无论何种手术均风险极大。”在病例讨论环节,张琪博士、李振并主任、张永鑫博士等先后发言,几位专家就该患者治疗中存在的难点、风险、其他相关可行性方案等各抒己见,进行了讨论交流。通过病例讨论,发现问题、探讨并解决问题,为今后遇到类似疑难病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也为现场青年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学科建设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今年两大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是医院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为临床医生、护士搭建了良好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对于提高医院诊疗水平,造就高水平医疗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文艺社成立 | 炫动的不仅是才艺,还有爱

下一篇:德国柏林大学附属夏里特医院Andreas Heinz教授一行莅临医院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