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晕”作为一时的网络热词,频繁见于众多网友的键盘下乃至口中,以表达自己的惊愕。而在医学领域,“晕”也成了众多人易患的流行病症,因“眩晕”到医院就诊的病人日渐增多。
也许只是一个起床、翻身、转头动作,甚至什么都没做,就出现眩晕。睁开眼时看见周围的房子、树、人都开始转起来,就像进入了一个魔幻世界,闭上眼睛时感觉自身在转。可能在你上班时,在你上洗手间时,在你听电话时,在你见客户时……经常出现这些情况就要引起警觉,要注意了。
经常出现眩晕症状要警惕。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李世平主任介绍,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眩晕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综合症状。
眩晕按发病机制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即前庭系统性眩晕,它是指前庭系统和前庭神经及前庭中枢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而假性眩晕即为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它是指由血管或者全身病变而引起的,也可由于眼部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以及颈性眩晕都属于非前庭性眩晕,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
真性眩晕按位置以内耳门为界,又可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是指发生在前庭神经的颅内部分、包括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和大脑的皮质区等这些部位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脑血管病变、听神经瘤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而在内耳门以里,发生在前庭器官、前庭神经元本身、前庭神经以及感受器部位的眩晕,我们称为周围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多与我们的耳朵疾病有关,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等)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如何区别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1.中枢性眩晕
是指前庭神经核、脑干、小脑和大脑颞叶病变引起的眩晕。
其特点为:
①眩晕程度相对地轻些,持续时间长,为旋转性或向一侧运动感,闭目后可减轻,与头部或体位改变无关。
②眼球震颤粗大,可以为单一的垂直眼震和(或)水平、旋转型,可以长期存在而强度不变。眼震方向和病灶侧别不一致,自发倾倒和静态直立试验倾倒方向不一致。
③平衡障碍:表现为旋转性或向一侧运动感,站立不稳,多数眩晕和平衡障碍程度不一致。
④自主神经症状不如周围性明显。
⑤无半规管麻痹、听觉障碍等。
⑥可伴脑功能损害,如脑神经损害、眼外肌麻痹、面舌瘫、球麻痹、肢体瘫痪、高颅压等。
2.周围性眩晕
由内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经颅外段(在内听道内)病变引起的眩晕为周围性眩晕,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导致。
其特点为:
①眩晕为剧烈旋转性,持续时间短,头位或体位改变可使眩晕加重明显。
②眼球震颤:眼震与眩晕发作同时存在,多为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转性眼震。通常无垂直性眼震,振幅可以改变,数小时或数日后眼震可减退或消失,向健侧注视时眼震更明显。头位诱发眼震多为疲劳性,温度诱发眼震多见于半规管麻痹。
③平衡障碍:多为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摆性运动感,站立不稳,自发倾倒,静态直立试验多向眼震慢相方向倾倒。
④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等。
⑤常伴耳鸣、听觉障碍,而无脑功能损害。
常见眩晕病因有哪些?
1. 脑血管疾病:由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的较颈内动脉病变引起的多见,前庭神经核在脑干是最大核群,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易于受损引发眩晕。
常见有迷路卒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小脑出血。
2.耳源性疾病:症状多较严重,多伴有听力障碍、恶心、呕吐等,一般没有脑损害表现。
常见有:外耳病变,如耵聍压迫,异物阻塞等;中耳病变,如中耳炎,鼓膜内陷或钙化,耳硬化症,耳咽鼓管阻塞等;内耳病变,如迷路炎,迷路外伤;梅尼埃病、壶腹顶耳结石病、运动(晕动)病、药物中毒性迷路炎、内耳特殊感染等。
3.颈部病变:颈椎退行性病变,肿物、畸形等压迫椎动脉;颈交感神经丛刺激性病变。
4.脑肿瘤:肿瘤压迫前庭神经及传导通路引起眩晕。常见有小脑桥脑角肿瘤、脑干肿瘤、小脑肿瘤、第四脑室肿瘤或囊肿。
5.颅脑外伤:外伤损及迷路、第八对颅神经、脑干等前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均可引起眩晕。
6.感染:各种类型的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前庭神经炎、流行性眩晕(脑干下部病毒感染)、全身感染的高热刺激迷路、颅底蛛网膜炎。
7.药物中毒:一些耳毒性药物损及第八对脑神经如链霉素、新霉素等;长期大量服用苯妥英钠等抗痫药引起小脑中毒均可引起眩晕。
8.癫痫:发作性眩晕发作,多伴短暂意识伤失。
9.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损及前庭传导通路。
10.全身性疾病:几乎全身各系统疾病,只要造成内耳和前庭系统缺血缺氧能量供应障碍都可引起眩晕。常见有阿-斯综合症、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以上轻者眩晕重者晕厥)、中重度贫血、低血糖、高血压、高粘稠血症、一氧化碳中毒等。
常见眩晕病因主要有脑血管病、颈部病变、脑肿瘤、耳源性疾病等。
眩晕,最怕是中风
李世平主任表示,周围性眩晕发作时,虽然非常不适,但并不危及生命。而中枢性眩晕却令人担忧,它可能是中风的早期症状。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后循环缺血。颈椎病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高血压、糖尿病等也会引发后循环缺血。缺血就会缺氧,由此引起眩晕,如果还伴有嘴角发麻、轻瘫等神经症状,则可能是中风的早期症状。
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其先兆表现有:远期先兆常有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近期先兆表现为眩晕、头痛突然加重,突然出现原因不明跌跤或晕倒,均为中风的危象。
短暂性脑缺血眩晕、头晕患者,一般在1-5年内可能发生脑出血、脑梗塞者占46.5%。在脑血栓形成的患者中,约1/3—1/2病人曾有过短暂性脑缺血性头晕,所以说此类眩晕为脑梗塞的一种危险征兆,应按急症对待,及时治疗,不应认为是一过性眩晕、眼黑,而不当回事,不予重视,将是很危险的。
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出现眩晕,首先选择看神经内科。在排除了中枢性病变后,可以考虑是前庭周围性眩晕,此时要及时到耳鼻喉科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如果是耳源性的眩晕,是不会瘫痪,更不会有生命危险,并且很大一部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人可以通过复位很快痊愈。
注意眩晕、晕厥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刻意区分眩晕、晕厥,病人就诊时也很容易把晕厥说成眩晕,把眩晕说成晕厥。要把这些概念区别清楚,以免导致误诊。
1.眩晕是一种自身或自身以外的周围物体在“旋转、移动、摇晃、倾斜”的平衡失稳感觉,是前庭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2.晕厥由一过性脑缺血引起,有短暂意识丧失倒地,数十秒自动清醒,如站立过久导致的直立性晕厥等。那些久蹲、久坐后突然站立时感到双眼发黑、眼冒金星、站立不稳或某种原因导致短暂意识丧失、突然猝倒等,则属于晕厥。
眩晕性疾病诱因较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很多医院没有设立眩晕专科。患者发病后往往凭主观印象挂号看病,医院也无法指导,导致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做了一系列的检查后仍难以明确诊断,给后续治疗带来了困难和盲目性,经常看似“对症治疗”而达不到“病因治疗”,其诊断治疗水平较低。为此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特开设眩晕症专病门诊,由神经内科专家李世平主任坐诊,方便广大患者看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