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上海出台“健康服务业50条”,高水平社会办医品牌迎政策红利

2018-10-13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9月26日,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的《健康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上海 引社会办医入“健康”轨道》的文章,对最新出台的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中的政策亮点予以重点关注和报道。

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求实效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医疗服务高地。作为拥有2418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战略优势,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较好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今年7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上海最新制定的《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健康服务业50条”)。

  “健康服务业50条”由上海市卫生部门牵头制定。内容由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市场体系、政策支持四方面50条构成,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首个省级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

  其中,在总体要求部分,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以及未来产业体系构架,强调多措并举打造以人才为核心、机构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健康科技创新体系。

  鼓励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办医品牌,构建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高品质健康医疗服务业体系,并提出了到2035年分三步走的目标任务,旨在将上海建设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鼓励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参照公立医院同等价格政策或病种费用标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对在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就医的医保病人,基本医疗服务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收费标准予以结算,非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由病人自费。

  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国际标准认证。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加入闵行医联体

高水平社会办医品牌迎政策红利

  上海社会医疗机构共2240家。在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中,重大战略方向之一就是建成和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一定社会影响、一定品牌特色的高端化、国际化社会医疗机构,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立和社会医疗机构互补发展、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办医新格局。那么,上海如何引社会办医入“健康”轨道?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闫东方在接受《健康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把加快发展社会办医作为扩大民间投资、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推进。社会办医既要设好“航道”,也要铺好“轨道”。

  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明确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萌芽已现。

  今年年初,闵行区与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等4家运行模式成熟且具代表性的社会医疗机构签约共建医联体,补充区域儿科、康复、检验等专科资源。此外,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作,筹建教学基地。“我们医院科研教育仍是短板,希望在医学院校支持下加强人才教育培养,致力成为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三级专科医院。”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院长项耀钧表示。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荣获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四星级示范单位

行业规范自律是生命线

  “健康服务业50条”带来了政策红利,但行业规范自律则是“生命线”。从2012年开始,上海市开展以“管理、质量、安全、服务”为标准的社会医疗机构星级评审,目前有21家单位成为四星示范医院、48家单位成为三星达标医院。随着医院在行业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大,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已成功创建成为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四星级示范单位。

  闫东方在接受《健康报》采访时表示,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适用性强的社会医疗机构评估评价制度,通过严格、公正的行业自律,提高社会医疗机构的诚信度,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优化行业准入,健全社会医疗机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政部门、质控中心、协会商会的积极作用,建立全行业综合监管和评价机制。

  针对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向上观新闻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卓越离不开健康。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与上海城市总体定位一脉相承。强调医疗服务多元化的同时突出强调国际化,这是上海城市的视野与思维。上海正在不断满足居民多种类型的医疗服务需求。”

上一篇:为爱坚守 为生命护航 | 她们用“医者仁心”践行白衣天使的诺言

下一篇:“逐梦40载,开创新时代”——蓝十字脑科参加七宝镇党委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