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幅照片在朋友圈广为传播:在一张病床前,穿着黄色工作服的护工阿姨头靠在床沿上睡着了。然而,她的双手还紧握着躺在病床上一位老人的手。这种超越亲情般的倾心守护,瞬间感动了许多人。
为了患者安全,护工于三只能紧握老人的手,靠着床沿休息
这位“网红”护工名叫于三,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护工部大家庭的普通一员。大家的评价是,“她对工作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尽心尽力。”事实上,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126位经过严格培训的“于三”们,每天默默地奉献着。亮黄色的制服,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的一道靓丽风景。
九旬阿婆重病紧急入院
时间拨转回今年6月,94岁高龄的郑阿婆因出现神志不清、吞咽困难和手脚不麻利等症状,被家属紧急送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此后,家人因抽不出时间便请了医院护工于三代为照顾老人起居。
因郑阿婆有老年痴呆,且没有吞咽功能,只能借助胃管进食。但是,在住院期间,郑阿婆经常吵闹,甚至也不睡觉,并且多次试图拔掉胃管,情况十分危险。
此前,院方协调子女同意为患者上束手套,但考虑到老人会感到不舒服,于心不忍而只好作罢。因此,时刻看住老人,防止她自己用手拔掉胃管、氧气管的“重任”,自然落在护工身上。
护工日夜陪伴 陪老人渡过难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于三每天对郑阿婆全力护理,“几乎什么都干”。特别是郑阿姨一开始还有腹泻,一天大小便都是5、6次,就连郑阿婆子女在的时候,都受不了,尽量躲开,而于三一次又一次地端着温水,耐心给郑阿婆处理干净。
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老人自己用手拔掉胃管,于三只能天天夜不能眠地守在郑阿婆的床边,“晚上都不敢睡觉,一般时候,我会和她聊聊天啊,让她尽量安静下来。”
奇迹般好转,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今年7月,郑阿婆顺利出院。“病人住院时是神志不清,不能吞咽,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上下肢不能行走。而出院的时候,神志已经清醒,上下肢基本能够运动,吞咽也比原来好了。”郑阿婆所在病区神经内科专家说。
专家特别提到,护理这一块对于高龄病人康复这至关重要,“之前病人肺部感染、腹泻比较严重,这些需要护工帮助病人咳痰,对身体进行清洗,如果处理不及时,都会引起更多的病症,后果不堪设想。”
于三(左)正在协助医生对病人做检查
家属感动拍照 朋友圈赞赏一片
医院护工都是24小时工作制,那么晚上不睡觉,身体怎么吃得消呢?于三说,自己只能在白天的时候,等病人睡着了,自己靠在床边稍微休息一下。
但是如果自己就这样睡着了,于三也不放心,“她醒来,我就不知道。”于是,她就用自己的双手握住郑阿婆的手,“这样,她手一动,这就能够知道了。”
就是这样一幕,被病人家属前来探望时看到了,感动得热泪盈眶,用自己手机记录了下来,随后,这张照片也在圈内传开后感动众人。
“有一种责任叫珍惜托付,有一种爱能超越血缘。”一位曾在医院内担任过6年副院长的梁长玉看到了护工阿姨于三守护病人的这张照片,难掩内心感动,第一时间将照片发到朋友圈,并写下了这句话。
每一位护工都要参加严格的培训和考试
有规矩成方圆 能者上庸者下
在上海蓝十字医院护工部那并不特别宽敞的办公室,十多幅锦旗照片和一厚沓表扬信让小编印象深刻。“患者和家属送来的锦旗多得实在挂不上了,只能简单陈列一些,这也是我们每天尽心尽力做好服务的精神动力。”护工部负责人黄志清说道。
目前,蓝十字医院护工部共有工作人员135人,其中基层一线护工126人。每天,这些穿着亮黄色制服的护工活跃在各个病区,哪里最需要,她们就往哪里去。
说起于三,黄志清告诉小编,“她对工作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都是尽心尽力,让我们都很感动。”她坦言,虽然医院护工这个行当事情杂、工作压力大、人员流动性高,但在蓝十字脑科医院,像于三这样的护工并非个例。
用心服务换来的锦旗,是患者和家属较好的肯定
最具说服力的就是护工部收到的表扬信和锦旗数。今年以来,护工部已收到表扬信46封,锦旗19面。“有规矩才能成方圆,荣誉和赞赏的获得,有赖于医院护工部严格的准入培训和细致的操作规范。”黄志清表示。
为了让每一位患者体验优质服务,护工部每季度会开展相关技能应知应会考核,每周开展突击检查记录,目的是培养护工队伍良好的行为规范。“我们始终着力培养一批有素质的从业者。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黄志清颇有底气地说道。
爱心传递生命,奉献得到尊敬——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不仅汇聚了一大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专家,更有一支默默奉献的专业护工队伍,关爱着每一位需要照顾的病人。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