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自7月7日正式开启 “医院开放日,请您来监督”系列活动以来,30位社会监督员逐月分三个批次参加“设备开放周”、“护理开放周”和“医生开放周”体验活动,9月19日至23日五天我院开展 “医生开放周”活动圆满结束,五天里13名来自社会各界人士深入相关科室近距离体验了一把当“医生”。作为普通人体会“当医生”的感受如何? “第三只眼”中的医院和医生又是怎样?体验结束后,他们纷纷讲述了自己的感受与建议。
1“医生开放周”第一天。9月19日,监督员陈国明、张孝如是说:我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今天还是第一次穿着一次性消毒帽子、口罩、外套、鞋套,“全副武装”到九楼ICU病区,深入科室近距离地看到医生护士们紧张有序的忙碌身影,我们不仅看望几位在ICU治疗有好转的病人,而且还碰巧看到了神经外科黄医生正在做一台腰椎穿刺术,黄医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动作让我们很佩服,当医生真的很伟大哦。
探视ICU病人
近距离观看腰椎穿刺术
尔后,当他们走出ICU在神经外科主任侯增欣的陪同下走访了三至六楼病区时,监督员陈国明拍着每个楼层休息室墙上挂着的锦旗还深有感触地说:医生的医技医德好,通过这些红红的锦旗就能让人有震撼感,满满的正能量啊!
监督员陈国明在拍锦旗墙
2“医生开放周”第二天。9月20日,监督员许玉英、何国妹上午九时到医院,正好赶上医院有一台脑膜瘤手术,据神经外科B病区潘仁龙主任介绍,患者是66岁的宁波人杜某,由于该患者的脑肿瘤巨大,且位于功能区,血供丰富,一旦手术发生任何细微的闪失或偏差,将会对神经功能造成损失,甚至死亡,所以手术难度大,极具挑战性。两位监督员隔着观察窗亲眼目睹了医护人员对这台手术的术前准备、检查、术中的操作,5个多小时的全程跟踪,她们发自内心的感慨:我们两人光观看都累得晕头转向了,而主刀的潘仁龙更要全神贯注地以高超、娴熟的手术技法认真工作着,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为了手术,他们甚至不敢喝水,还饿着肚子,额上的汗都是助手在擦着。医生们付出的艰辛和耐心是常人不能体会的啊。
手术很顺利成功,病人安返ICU继续观察,当家属看到拳头大小的肿瘤被切除出来后,不禁又惊讶又赞叹: 我们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这次是真来对了医院,医生们的技术真是高超,感谢蓝十字医院,感谢潘医生、陈医生和护士们。
观看DSA检查
护士们在作检查前准备
电脑显示的DSA血管造影图像
专家正在娴熟地行脑膜瘤切除手术
3“医生开放周”第三天。9月21日,监督员曾士权和李玉来院体验,李玉老师说:医院前台形象非常好,给来医院的人亲切温馨的感觉,病房干净整洁,医生护士待人真诚亲切,对病人很关心,医院硬件设施一流,特别是高压氧舱非常先进,病患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利于康复,对重病患者的陪护服务非常好,受到家属一致的称赞。
门诊大厅贴心服务的导医
飞利浦3.0T核磁共振
可同时容纳40多人的高压氧舱
4“医生开放周”第四天。9月22日,监督员诸忠德、余乐兴和孔曼美在五楼神经内科病区跟随该科李振并主任查房一起“查房”,三位穿着白大褂的监督员还饶有兴致地问着李主任好多问题,并与病人家属攀谈起来,打听他们住院的感受和对医院印象。监督员余乐兴说李振并医生查房真是耐心细致,不仅医疗水平高,而且还是那样的百问不厌,和蔼可亲。当监督员诸忠德问李振并医生从医三十多年如何能做到这点时,李振并主任坦诚地说:“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天职,面对患者的生命,医生们都还是会用自己所学,尽心尽力地救治每一个病人,没有哪一个医生不愿意治好患者。”
三位监督员跟着李振并主任查房
李振并主任仔细查看患者情况
5“医生开放周”第五天。9月23日,监督员黄芳和虞健一来到二楼康复科,整整一个上午,康复科姚金荣主任向他们耐心讲解了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史、现状及我院康复设备的种类、用法及作用等。在康复大厅,她们也看到了好多病人用各类器械作对症的康复治疗,当班的康复医生们用不同的手法为几位病人在作推、捏、敲等。监督员黄芳说,康复中心设备先进齐全,全体当班医生们对待病人的态度很认真,工作状态很投入,他们把病人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精心治疗,特别是一对一的制订治疗方案,为病人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希望康复医学中心能真正做出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为更多的病人服务。
姚金荣主任耐心解答监督员们的提问
监督员们询问患者康复情况
姚金荣主任与患者交谈
请监督员走进医院、深入科室、体验观摩、跟踪服务,通过“第三只眼”给医院建言献策,帮助医院将医疗服务做得更实在、更细化,这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医院开放日”的初衷。真情沟通、真心交流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基础,病人满意是蓝十字脑科医院的追求,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蓝十字脑科医院会不懈努力,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上一篇:重阳有礼,“糕”爱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