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视力下降、走路不稳 要警惕这种“美女病”

2023-06-01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牵线木偶人”。随着病情的发展,看不清、不能动,还有我们想象不到的痛苦,他们就是“多发性硬化”病人。每年的5月30日是世界多发性硬化日,世界多发性硬化日(World MS Day)由国际多发性硬化联盟于2009年设立,以唤起全世界对多发性硬化症的关注,推动相关研究和医疗进展。

  多发性硬化的早期干预,能有效控制急性期发作症状,减少复发频率和严重程度。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3A病区主任周君提醒,中青年女性没有任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当出现视力进行性下降,并伴有走路不稳、感觉异常时,就要警惕到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的可能。

  罕见病——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终身、慢性、进展性疾病。全国现有超过3万患者,属于罕见病,好发于20至40岁中青年女性,故有“美女病”之称。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可出现持续性进展,症状反复发作而导致瘫痪、失明等严重后果,其中85%多发性硬化患者属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常累及大脑、脊髓白质、皮质下结构、脑干、小脑和视神经等。因此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感觉障碍、视力下降、锥体束征、二便功能异常、肢体无力、共济失调等。患者的视力障碍可表现为首发症状,表现为一侧眼球疼痛,或两侧同时发病,伴有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此外,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也是多发性硬化较为多见的症状,可表现为肢体无力,全身麻木、发紧、蚁行感等,严重者甚至出现瘫痪,影响大小便。

  ▲ 2018年,多发性硬化被正式收录进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知晓率低、确诊难、治疗率低

  作为一种病程进展性疾病,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约50-60%的患者最快5年会进展为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可能出现无法缓解的行走困难、认知损害、视力损害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然而,该病目前仍面临疾病知晓率低(约96%的患者在确诊前未听过多发性硬化)、确诊难(患者平均确诊需要耗时3.6年)和疾病修正药物治疗率低(仅为18%,距离欧美国家尚有差距)的诊疗局面。

  目前,多发性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且表现出神经硬化斑块的病变特征以及多样化的复杂临床症状。周君主任指出,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多样,反复发作,确诊难度大,不同患者在不同时期症状也不相同,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多发性硬化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法,需要通过了解综合病史,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并排除其他相似疾病方能确诊。多发性硬化的早期干预,能有效控制急性期发作症状,减少复发频率和严重程度。周君主任特别提醒:中青年女性没有任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一旦出现四肢乏力,视力下降,感觉异常,走路不稳,就应该引起足够警惕,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就医,以延缓疾病进程,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 出现视力下降,感觉异常,走路不稳等症状,警惕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治疗:身心同治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病程进展性疾病,虽然目前的治疗手段无法彻底治愈,但随着医学对疾病研究和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效、创新药物的出现,为患者预防疾病复发、延缓疾病进展带来新希望。

  周君主任介绍,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两种。在急性期,临床上多采用短疗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来减轻急性发作症状。症状得到缓解后,患者应该接受缓解期治疗,即控制疾病进展、预防复发,也被称为疾病修正治疗(DMT)。研究表明,尽早开展高效DMT规范治疗,患者能够与疾病很好“相处”,实现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

  周君主任强调,除了接受正规临床治疗,家属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指导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识,对患者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鼓励患者坚持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同时确保患者睡眠充足、适度运动、注意体温变化等;遵医嘱定期随访,一般每3至6个月一次,以正确的家庭护理来帮助患者,阻止病程进展、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缩短复发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近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3A病区就收治了这样一位多发性硬化患者,最先出现头晕、左眼视力减退、口齿不清、走路不稳,病情迁延9个多月,最终经周君主任诊断为多发性硬化,并给予治疗。

▲ 周君主任在阅片,分析病情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砥砺前行 勇攀高峰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始终砥砺前行,深化内涵建设,勇攀医学高峰,以“258”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强与上海三甲医院学术交流,广泛运用新技术、新项目打造技术特色,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进患者福祉。

  截止目前,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已先后开展了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脑炎、甲基丙二酸血症、多系统萎缩、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等多种疑难病、罕见病的临床研究和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帮助更多罕见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天热“火气大”!谨防“情绪中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