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对年轻人和“白领”来说,奶茶不仅能带来舌尖上的快意,似乎更成为一种“时尚”,如苦闷的时候,加班、熬夜的时候,来上一杯奶茶,可以让人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不过,在享受的同时,奶茶中的咖啡因、糖、脂肪、卡路里也不期而至,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奶茶经济究竟有多“火”?
近日,据官媒报道显示,综合专业机构和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从连锁+非连锁奶茶店总数来看,深圳、广州、上海位列前三,各自都有超过8000间奶茶店,榜首深圳甚至有超过1万间。
有时候,年轻人懒得去实体店,外卖则是他们购买奶茶最便捷的方式:不用排队,不用去实体店,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坐等这份“小确幸”的到来。来自某知名外卖平台统计,去年该平台奶茶外卖订单量突破2.1亿单,远超咖啡品类的订单量,“奶茶”成为外卖平台上的热搜词,甚至有望代替可乐,成为白领午餐新伴侣。
“火爆”背后暗藏健康隐忧
最近,某网红奶茶品牌在深圳开业,超5万人下单排队十几个小时、代购费被“炒”到几百上千也不在话下的消息,在社交媒体热搜榜上长时间占据前列排名。不禁让人感叹,当代人为了一杯奶茶竟有这么“拼”。
“奶茶虽‘香’,但切勿‘贪杯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5A病区主任李振并提醒:奶茶的主要成分一般是奶、茶、糖类、谷物、水果以及各类食品添加剂等。在各种网红新式茶饮大行其道的今天,奶茶口感越来越丰富,还成为一种社交新潮流,已不再仅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然而,长期过量饮用奶茶,却可能成为身体健康的“甜蜜负担”。
上海市消保委曾对27家奶茶品牌的51件样品开展比较试验,对奶茶中的糖分、脂肪、反式脂肪酸、咖啡因等进行了检测,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高咖啡因含量:
被检测奶茶样品中咖啡因平均含量达到270毫克。其中,含量最高的一杯奶茶咖啡因含量达428毫克/杯,相当于4杯中杯美式咖啡。
咖啡因的过量摄入,可引起类似焦虑的症状,如心悸、震颤、睡眠紊乱等,长期过量摄入可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严重的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含糖量偏高:
检测中,在27件正常甜度奶茶中,含糖量介于每杯11克至62克之间,平均含糖量为每杯34克。含糖量最高的一杯丝袜奶茶含糖量竟相当于14块方糖,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规定的“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的建议。
食用过量的糖可导致肥胖,使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是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反式脂肪酸含量偏高:
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会影响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克。样品检测发现部分奶茶含有反式脂肪酸,含量在3.7克-6.2克之间。
目前的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可引起人体血脂代谢异常、肥胖以及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部分奶茶用奶非“真材实料”、蛋白质含量偏少、摄入能量值偏高等也为大家所诟病。
总之,奶茶中含有大量的由椰子油制成的奶精,经常喝奶茶易引起肥胖;奶茶中含有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患冠心病、肿瘤等疾病的几率,对人体的肝、肾等器官危害很大;奶茶中的香精和色素虽是按照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添加的,但喝多了就有危害。尤其是幼儿。特别是对孩子智力发育和行为健康,甚至导致中毒;奶茶中含有较高的糖分和反式脂肪酸,长期饮用奶茶容易引起胆固醇超标,血脂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有高血压的女性更不能喝奶茶的,长期饮用奶茶,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对于血管壁脆弱的老年人来说,危害尤为严重;经常喝奶茶会诱发骨质疏松,饮用超过比你平常所习惯饮用量的咖啡含量高的奶茶,就会产生类似食用相同剂量的兴奋剂,会造成神经过敏。对于倾向焦虑失调的人而言,咖啡因会导致手心冒汗、心悸、耳鸣这些症状更加恶化。
奶茶“喝过头” 脑卒中可能找上门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李振并主任指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俗称“三高”)则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若同时存在高血压、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或脂蛋白异常、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则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可造成多种疾病风险增加,如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鉴于当下大多数奶茶高糖、高脂、高热量的特点,李振并主任表示,大家饮用要做到适量有度。
而本身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三高”人群,以及体重超重、易失眠的人群,一定要避免长期过量饮用奶茶。在饮用前,最好先了解准备购买的奶茶的具体成分,尽量避免选择含糖量高、含反式脂肪酸、食品添加剂多的茶饮。
李振并主任最后特别提醒,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除了奶茶外,各类含糖量高的汽水饮料也都是大家热衷的消暑佳品,一些年轻人更是“鲸吸牛饮”,好不痛快。然而,图一时之快换来的,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等的急性发作。因此,大家还需从自身健康角度出发,培养规律的生活作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做到均衡、科学的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