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起来像针刺、像刀割、像电击……一旦被这种病缠上,就是年轻壮汉也扛不住,这就是俗称“天下一痛”的三叉神经痛。
揭秘“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骤发骤停,具有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的剧烈疼痛。且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 三叉神经痛有“天下一痛”之称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无器质性病变,后者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下称《共识》)指出,三叉神经痛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其人群患病率为 182 人/10 万,年发病率为 3~5 人/10 万,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 28~89 岁,70%~80%病例发生在 40 岁以上,高峰年龄在 48~59 岁。世界卫生组织新调查数据则显示,三叉神经痛正日趋年轻化,人群患病率不断上升,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共识》
《共识》指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等。对于病发初期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药物治疗被证实疗效确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很多,但长期服用后疗效降低,且会产生副作用。如常用的药物卡马西平,常见副作用包括眩晕、嗜睡、恶心、皮肤过敏皮疹,使用不当出现严重后果者可出现共济失调、复视、抽搐、肝肾脏功能损害、心绞痛,甚至会导致昏迷、精神异常等症状。当药物治疗的疗效减退或者出现患者无法耐受的药物副作用而导致药物治疗失败时,可以尽早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 当药物的疗效减退时,可以尽早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共识》还提到,现有的多种外科手术方式中,微血管减压术的远期预后优于其他外科方法,是医学界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微血管解压术技术成熟,操作简单,风险较小,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且罕见复发。
作为现代神经外科典型的微创手术之一,微血管减压术仅通过患者耳后发际内4-5cm的切口,于显微镜下探查三叉神经走行区,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都“松解”开,并将这些血管以Tef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产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经核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消失,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
六年辗转反复 日日痛不欲生
67岁的陈阿姨从六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额部刀割样间断性疼痛,疼痛剧烈,向同侧眼球、脸颊传导,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治疗,但是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头晕等症状。后多次行局部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疼痛好转,效果持续约一年,之后症状复发,疼痛位置及性质基本相同。
“最严重时候,吃不下饭,不敢说话!”说起三叉神经痛,陈阿姨仍心有余悸。近期,陈阿姨的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左侧上唇及下颌疼痛,日常生活活动明显受限。为了彻底解决三叉神经痛,陈阿姨在家人陪伴下慕名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 影像显示,患者左侧三叉神经与周围小血管关系密切
在办理入院手续后,杨忠旭教授详细了解了陈阿姨的病史资料,并为其申请了三叉神经MRTA平扫+增强等相关检查。结合影像资料,杨忠旭教授指出患者左侧三叉神经与周围小血管关系密切,手术指征明显,未见明显手术禁忌症。
杨忠旭教授表示,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传统方法首选口服药物卡马西平,但长期服用,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眩晕、消化道不适等副作用,而且药物对某些病人并没有作用。杨忠旭教授介绍,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方法。
微血管减压术 摆脱六年痼疾
2021年12月17日,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杨忠旭教授在医护团队协助下顺利为陈阿姨实施了“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杨忠旭教授和手术团队采用乙状窦后入路,进行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缓慢地释放、吸除部分脑脊液,锐性分离局部蛛网膜粘连,小脑自然“塌陷”后,见三叉神经根部被小脑上动脉的两根分支动脉袢从内侧压迫,局部张力明显。
▲ 杨忠旭教授正在为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手术
术区有许多微小血管,一旦损伤,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杨忠旭教授细心地用显微剥离子缓慢推开动脉袢,以Tefflon涤纶垫片垫入动脉袢和三叉神经根部,并检验其稳定性,最终将责任血管和神经完全隔离,将压迫解除,手术全程有条不紊,紧张有序,最终顺利完成。
“终于能正常吃饭了,正常说话了,真心感谢杨教授!”手术一周后,陈阿姨恢复得不错,与家人有说有笑,想到以后的健康生活,陈阿姨原本紧绷的脸终于舒展开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