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领导:
您们好!
我是住贵院7A病区33号汪涵忠(化名)的女儿,今天,我是抱着非常激动和感激的心情,写这封感谢信的。
就在昨天上午,我85岁高龄的父亲,在贵院康复大厅锻炼,居然甩掉了他“依赖”了十多年的拐杖,在母亲背后稍微的“保护”下,迈开了双腿、“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好长一段路,这是老人家从1月20日以大面积脑梗收治入院至今,第一次如此自信地迈出了“新生的脚步”。我拍下了这段视频,眼泪止不住地在眼眶里打着转儿,心情难以平静。回想起这近三个月来的经历,恍如三年般“难捱”,又如昨日般清晰可见——
1月19日下午,接到妈妈的电话说父亲脸色苍白,嘴巴张开,口齿不清,慢慢地坐倒在地上,我还以为是身患2年的帕金森综合症,我马上打120急救电话送到就近的某三甲医院,等我赶到那里时,父亲已经躺在狭小的急诊室,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没有病床,只能躺在低矮的急救担架上,由于我父亲年事已高医生建议我们不用溶栓,选择保守治疗,在我哥陪护了一个晚上后,第二天一早看着这三甲医院急诊室越来越多的病患,感觉无法有很好的治疗环境,医生也忙得顾此失彼的样子,上午10:00我发觉父亲的病情越来越恶化了,才“违抗”了母亲“不要告诉和‘打搅’弟弟工作的禁令”拨通了弟弟的电话,弟弟获悉后马上赶过来,在他的不懈劝说下把父亲运到贵院来救治,没曾想这一选择居然走对了!
由此,我代表我们全家,向蓝十字脑科医院,尤其是三位科主任表示由衷地感谢!
张琪主任——及时救治、对症用药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位要感谢的是贵院的脑血管病科科主任张琪,是他第一时间收治了我父亲。他是上午刚做完手术后还没休息片刻,就来会诊的。在看了CT加强和MRI核磁共振影像资料后,还与科室医生们进行了讨论和评估;由于耽误了整整一天时间,加上我父亲年纪大了85岁高龄,再进行大剂量溶栓处理可能会有脑出血的风险;另外,即便溶栓成功也没有很大的意义,他决定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让父亲左脑全通的血管进行“代偿”已经大面积脑梗的右脑。
果然,在张琪主任正确引导下,周林华临床医生等给父亲进行了科学的救治,仅用了五天时间,就很好地度过了“水肿期”和“感染期”,让父亲从8楼重症监护室转到了神经内科7A病区。
▲ 张琪博士在查房
张静波主任——准确判断病因 科学治疗 带领团队细心加爱心治疗病患
第二位要特别感谢神经内科专家张静波主任,是她长期为我父亲主治,并合理科学用药,为我父亲能够如此神奇地康复,起到了十分关键而重要的作用。
张静波主任都是每天7:00到医院来,8:30开始查房,她对每位病人都仿佛是自家“孩子”般悉心呵护,对我父亲也一样。好久没住过医院的父亲,刚住进贵院没过两周,晚上就自己拔了胃管,张静波主任获悉后马上问明缘由,原来我父亲像小孩子一样想我妈了、想回家了。张主任就安慰他,打消我父亲的顾虑。
在我父亲转病房进7A病区前,张主任就对我父亲进行了细致的查体,综合以往经验和体征,我父亲2年来的手抖和步履沉重缘由是脑梗,而不是患有帕金森病!。
期间,父亲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原来以为父亲老是咳嗽不断,咳嗽厉害甚至影响到了睡眠。是张静波主任查明,原来是脑梗把控制父亲呼吸的神经给“窒息”了,所以张主任结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在慢慢恢复中,父亲的咳嗽毛病也逐渐好转。病根找到了,随之结合正确治疗,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 2月5日MRI影像显示大面积脑梗血管被“打通”了
在张主任的医治下,记得在春节前几天,张主任找到我弟弟,经他带来了好消息:通过再一次核磁共振MRI及CT加强检查,我父亲右脑脑梗的血管基本上被“疏通”了,血流正常地输入,使得原本有些萎缩的小脑,开始有养分滋润了。这就意味着父亲有可能恢复原来的运动功能。
▲ 2月7日,张主任查房
这期间我们感受到了张主任的医术高超和医德仁心。
在张静波主任的带动下,7A病区的医护团队和护工们也非常任劳任怨地悉心照料病患,如李楠楠护士长,非常熟练而手巧地为我父亲穿刺做PICC,平时还跟我父亲聊天,让我父亲开心、不感到寂寞。
护工们更是时刻照料我父亲,她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任劳任怨,尤其在我们无法探视期间,有他们在我们家人都觉得很放心。
总之,张静波主任可以说是我父亲的“大救星”,也是我们家的“大福星”,说这一点也不过分。她把每一位病人都看成自己的“亲人”般悉心呵护,打心眼里期望病人能早日康复。我们也真诚地祝福她,感谢她!
姚金荣主任——给病患信心与关怀 让父亲甩开拐棍迈开步伐
第三位应该感谢的是康复科姚金荣主任。姚主任的经历我们在官网上已经了解到,但是真实感受到他的康复指导和帮助也算是我们三生有幸。姚主任在我父亲刚刚住院时,就鼓励我父亲和我弟弟,他说,只要配合治疗基本上能康复出院的,甚至比想象的还要好。看来,此言不虚啊!当时,我们还以为这只是安慰我们的话,万万没想到他一语成真。
从我父亲不做高压氧辅助治疗开始,在姚主任的提醒下,父亲开始做踩车和站床训练了。开始时,父亲每天只能踩车最多40分钟,20分钟一次,而且该设备显示我父亲还是被动地踩车;站床练习时,站立角度开始时是75°逐渐到85°最后是90°,父亲原本站床时总是满身出汗,显得很虚弱和受不了。可是,每次姚主任看到就会主动问我父亲并加以鼓励。姚主任把自己多年的康复经验和参加学术会议的笔记通过我弟弟发给我们家群里,使得我哥哥及时提醒,一定要“逼着”父亲从站床到开始慢慢扶着扶手及带框的拐杖等走路,老躺着就永远站立不起来了。而张静波主任也主张要加强锻炼,尽量不要坐轮椅,能站起来就尽可能要多站。
▲ 3月底的一个星期天,在姚主任的鼓励下,父亲一年来不能走路后第一次走了50米,坐下来休息,张开大嘴笑得如此开心
起先,父亲是不敢走动的。3月底的一个星期日,父亲正好做完站立练习准备被我们推着轮椅上7A病区躺着休息时,遇见了姚金荣主任。姚主任看看父亲的样子,就鼓励父亲走起来,听说我父亲年轻当过兵,姚主任就大声鼓励他喊着军号齐步走1——2——1,并在旁边搭着父亲的一只手,后背又拉着父亲裤腰带中央,开始了第一次无拐杖迈步练习。在姚主任的口令声中,父亲居然第一次无拐杖地迈开了步伐,虽然只是从康复大厅门前到四个电梯口这五十来步距离,但是这可是父亲不能走动1年半以来的第一次,我们当时都看“傻眼”了,父亲走完了这几十步后、坐在轮椅上也开心地笑起来,久违的笑容发自内心,也让我们儿子、女儿辈感动不已。
更让我们家人感动和惊奇的是,姚主任还会从心理上鼓励我父亲甩掉拐杖,“生活能够自理”是对妻儿最大的安慰和报答。他有一天让我父亲大声对我母亲说那句热恋的话语来。我父亲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他说,“我们从来不说的,结婚快60年了,大家心里知道就行了。”可姚主任说,“你这次大病康复后最要对你爱人说什么?你说出来吧。”我父亲说,“我要让她多休息休息,她很辛苦的,近两个月来每天给我做营养餐,还和女儿一起每天来看望我照看我,让她劳累了,让我家人都劳累了。”姚主任说,“对,就是要感激你的妻子和家人呀。”我爸最后终于对我妈说出了婚后60年没有说出的话来——“我——爱——你——!”我妈当时听后先是一愣,然后笑得如此灿烂,以致于眼泪都流出来了,仿佛年轻了好多岁!
从此以后,父亲就开始扶着助步器走动起来。开始慢慢悠悠,后来越来越快,居然能做康复大厅里的上下楼梯练习了。到后来由助步器变成了单一的小拐杖,一天一个变化,一直到4月13日那天,在姚主任的鼓励下又摆脱了拐棍的“束缚”,直接迈开了“新生”之路。这怎么不让人欣喜呢?!他甚至比2年前手抖、步履感觉沉重不堪开始后精神还要好。
是姚主任为我父亲“甩掉”拐杖、树立起来走路的信心,是姚主任把自己多年的康复经验无偿地传授给我们受用,我们感到十分幸运!
医者仁心 柳暗花明
总之,在父亲即将出院的时刻,我无以表达我对蓝十字脑科医院的感激与敬意,是你们,让我父亲如焕新生般地重新站立起来,并且能够迈出“军人”般的步伐。当我把这两个视频发给远方的亲人,他们观看后都纷纷点赞,为父亲的康复感到欣喜和祝福,他们表示选对了医院、选对了好医生和好护士,更是由于贵院从上到下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医护人员,这么好的就医环境,温馨舒适,卫生整洁!感谢你们,贵院“挽救”了我父亲,让我们有完整健康的大家庭。三个月不到,父亲即将康复出院,我们全家来接他出院,顺便写此感谢信表达我们激动无比的心情,见谅!
▲ 4月17日上午父亲康复出院,弟弟特意画了油画代表锦旗感谢蓝十字医护人员——技艺精湛,医者仁心,莲花绽放,一帆风顺
顺祝安祺!
此致
病患家属
妻 子:许泽恩(化名)
大儿子:滨诚(化名)
女 儿:博渊(化名)
二儿子:晨光(化名)
2021年4月13日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