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专家潘仁龙 | 精良医术铸口碑 春风化雨润人心

2018-03-19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潘仁龙,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6B病区主任。这是他在蓝十字工作的第9个年头了,可以说是参与并见证了蓝十字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现在,虽然已到花甲之年,可是他仍然奔走在临床一线,用精湛医术和满腔热忱给患者送去希望的阳光。

  潘仁龙主任正在认真为患者书写病历

  如果你认识潘主任,从他近半年的微信朋友圈你就可以看出:他对医生这个岗位有多么热爱,基本上所有的更新都是关于医术,关于患者,关于同行之间的切磋和交流... 今天,笔者就从他的学医,行医之路入手,带领大家来认识一下这位医生的“大半生”。

  昔日医科大操场上读书的青年

  潘主任在上海长大,家中长辈并没有人做医生。上世纪70年代,天资聪颖,成绩优异的他有三所大学可以选择:一是北京电影学院,二是北京钢铁学院,三是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考虑再三,他决定投身医学事业,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由此,中国虽然少了一名影视人员和钢铁技术人员,却多了一位好医生。

  青年立志求学而努力奋斗。医学院每周休息一天,每月有15元的生活补贴。家资不富,吃的是粗粮,可是潘仁龙却舍得花6块钱买一本厚厚的,足有五六斤重的《实用内科学》,现在这本书还被他珍藏着。很多年后,潘仁龙再次回到母校参加校友聚会,同学回忆起当年一起求学的往事,都会记得他在操场苦读英语的情形,开玩笑说:“潘仁龙那时候老老实实的,不怎么说话,每天就知道读书。”

  潘仁龙主任回母校参加90周年庆典

  因为学习刻苦,潘仁龙被选入了医科大的“红医班”(主要目的为中央领导人培养保健医生)。当时一个班级只有12个人,带教老师全是行业内大名鼎鼎的人物,经过几年的扎实学习,潘仁龙打下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功底。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多年磨砺

  1980年,潘仁龙从医科大毕业,被分配到金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分院)工作。从住院医师、大外科住院医师、大外科医教秘书、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神经外科执行主任,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积累。潘仁龙回忆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宿舍在6楼,病房在3楼,每天都是24小时待命,病人喊一声马上就下去,如果有手术,即使是半夜也要去观摩学习。

  潘仁龙在大学就读的是医疗系临床专业,到金山医院工作之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专科轮转工作,这6年让他的“实战”能力大幅度提高。最终,他从外科这个浩瀚烟海中选择了神经外科,不仅仅因为神经外科是“新兴科室”,专业医生较少,而且是因为脑病患者越来越多,而一般医院连一台CT都没有。患者庞大的需求,人才和技术设备的匮乏,让潘仁龙立志从事神经外科,决意用毕生之力为脑病患者撑起一片蓝天,为他们送去康复的希望。

  颅脑损伤救治是他的强项

  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专攻和擅长领域,潘仁龙主任也不例外。在神经外科领域,潘仁龙主任最擅长的就是重症颅脑损伤救治以及后遗症康复的处理。

  早在20多年前,潘主任就医治了一位钢筋穿透颅骨的患者。当时情况极为惨烈,手指粗的钢筋从患者的前额穿到后脑,到了多家医院都无人接收。最后,亲属找到了潘仁龙,很多年轻医生看到都很害怕。潘主任镇定自若,在医疗设备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动手术为患者取出钢筋,成功清除血肿,并有效控制了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康复后,流泪握着他的手表示感谢。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获得了金山区政府评选的“十佳好事”荣誉。

  潘仁龙主任为脑外伤昏迷患者实施脊髓神经刺激手术

  而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面对车祸,外伤等颅脑损伤患者,不仅可以开展“脑室腹腔分流术”、“去骨瓣减压术”、“微创血肿清除术”、“颅骨修补术”等手术,而且针对医院长期昏迷的患者,潘主任还率先开展了“脊髓神经刺激促醒手术”,为昏迷以及植物人患者带来福音。

  鞍区肿瘤是他的战场

  除了颅脑损伤,潘仁龙在鞍区肿瘤的治疗领域也有深厚的造诣, 他从眉弓“开锁孔入路”切除鞍区囊肿,并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李士其教授强强联合,采用“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肿瘤,不开颅,创伤小,愈合时间缩短,让患者轻松摆脱肿瘤困扰,并且避免了麻醉过后的刀口疼痛,也不会留下伤疤影响容貌。

  潘仁龙主任(左)和李士其教授在手术中

  2017年8月底,一位垂体瘤患者从浙江宁波紧急转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这位患者只有40多岁,是一个健壮的中年汉子,患了垂体瘤之后,一开始没有明显症状,所以不曾发现,后来突然视力急剧下降才到医院检查。结果不仅鞍区占位,而且垂体也有出血,情况十分危急。当地医院不敢收治,直接开具医保转院证明让家属把他送到蓝十字脑科医院。到上海后,潘主任和李士其教授紧急为他会诊,及时开展手术,帮助患者成功解除了颅内危险。

  患者视力恢复正常,开心的和潘主任交谈

  手术后,患者的视力逐渐恢复正常。这位患者在家乡有十几亩葡萄园,他高兴的对潘主任说:“原以为自己生了这么重的病,命可能都保不住,葡萄园肯定要荒废了,没想到手术后康复这么快,马上就可以出院回家继续收葡萄了。”

  岁月悠悠40载,潘主任在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已积累了8000余例手术经验。

  学无止境 艺无止境

  潘仁龙主任身上有很多头衔,比如:世界神经外科协会联盟(WFNS)会员、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编委会成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神经外科分会创伤组成员、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神经外科专家,潘主任承担了上海复旦大学金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脑室镜在临床应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应用对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影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还受瑞金医院之邀,参与了《细胞研究治疗》的科技项目。

  潘主任所发表的部分论文剪影

  近年来,潘仁龙主任不仅要负责科室年轻医生的带教培养,还承担带教复旦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并接受浙江医院进修医生带教工作。

  潘主任(右)带领年轻医生查房

  除此之外,他还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上海华山医院《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及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医学学术会议,所宣读的论文受到广大同行的一致好评。

  潘仁龙主任在第二届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会议上

  潘仁龙主任(左)和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李士其教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是潘仁龙主任勤恳一生的写照。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追踪行业内的新技术,新理念,另一方面,他在工作间隙,还经常与华山、瑞金、仁济、六院等知名医院的专家积极交流切磋,会诊讨论疑难病例。人们常说同行是冤家,但同行也是较好的朋友和老师。

  口碑就是最大的赞誉

  一般医生都是比较严肃的,潘仁龙主任也不例外。在一些治疗原则上,他不会对家属让步,可是在患者和家属的心中,潘仁龙主任仍然是一个难得的好脾气的医生。

  潘主任今年已60岁开外,可是年龄丝毫不影响他的幽默风趣和爽朗健谈。这种轻松的性格在查房时不仅可以给患者一米阳光,还大大拉近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

  沟通,是促进医患和谐的较佳手段

  潘主任和脑出血康复患者交流

  因其医术,因其热情,所以很多家属慕名来找他。面对家属的求助,只要他能治,只要病区还有空床,潘主任一概不拒。有人说他是拼命三郎,而对于潘主任来说:因为信任,家属才会大老远过来,作为医生,不能看着他们失望而去。

  6B病区有一位患者,名叫王美珍,今年已经70岁了。两年前突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保住了性命,却陷入长期昏迷。家属找到潘仁龙主任之后,便把老太太送到了蓝十字。

  王美珍阿姨不仅仅是脑瘤术后后遗症,还有三级高血压、脑积水、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中度贫血等一堆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患者,潘仁龙主任凭借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立即采取应对措施。考虑到患者年纪稍大,病情复杂,潘仁龙主任又邀请中医科、康复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了会诊。

  潘主任正在安慰已经清醒的王阿姨

  经过一年多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并定期配合针灸和远红外治疗(改善末梢循环),再加上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奇迹发生了,王美珍阿姨苏醒了。因为气管切开,王阿姨说话还不是很利索,但意识清楚,反应灵敏。现在她的咀嚼吞咽功能已恢复,可自行饮食,皮肤红润,人也比之前胖了一圈。虽然卧床快两年,但王阿姨身上并没有压疮。潘主任查房时,她感激的看着医生,仿佛有很多话要说,重生的喜悦让人动容。

  患者送给潘仁龙主任的部分锦旗

  其实,潘主任这些年成功救治的患者又何止王美珍一个,那一面面锦旗就是较好的见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处无声胜有声。在文章收尾之际,笔者衷心希望潘主任在蓝十字能够为更多的患者送去阳光,送去希望。同时,我们也坚信,曾受益于他的患者和家属肯定会把他的口碑传遍天下!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

上一篇:“科技眼”孙海辉|精勤不倦 慧眼仁心

下一篇:医学世界的“魔术师”:量体裁衣,增加生命的宽度与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