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确诊的帕金森病病人,早期应给予正规的药物治疗,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药物治疗效果会逐渐下降。对这类病人及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难以耐受者,寻求积极的外科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近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刘伟钦主任,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的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春节里又能走亲戚了,这感觉真好。” 接受手术治疗的老郑(化名)高兴地说道。
刘伟钦主任了解患者情况
不经意间 中年壮汉患上帕金森
1817年,英国医生詹姆士·帕金森撰文披露一种以手脚抖动、肢体僵硬、动作迟缓为症状的疾病。这是人类第一次公开描述这一疾病。此后,这一疾病便以帕金森名字命名——帕金森病。
2015年12月,老郑战战兢兢地躺在了手术台上。“只有局部麻醉,医生要对大脑动手术,想想都吓人。”老郑是个身材魁梧结实的中年汉子,回忆起第一次帕金森手术时他坦言,当时还是有点“怵”的。
5年前,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老郑出现右手拇指不自主抖动。当时,他和家人以为是身体疲劳所致,未多加在意。不久之后,老郑的右手臂开始僵硬和不自主地抖动,进而右腿亦出现同样的问题。在当地医院,他被确诊为“帕金森病”。
2015年底,老郑来到上海寻求治疗。在完善检查后,医生对老郑实施了“左侧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医院先进的设备,为手术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两年后 他再次躺上手术台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旦发生便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进加重且无法逆转,只能缓解症状。在术后出院时,医生这样告诫老郑和家人。
2016年初,老郑又发现左手臂开始轻微抖动,吃药并未显著缓解症状,效果不佳。随着病情进展,他的左腿也开始出现僵硬和行动不便,严重影响生活。
这一次,老郑和家人相对“淡定”了,他们来到了蓝十字脑科医院。“我们也知道这个病的特性,第一次手术效果不错,希望这次治疗也能取得成功。”老郑的爱人告诉笔者。
虽然难度系数很高,手术过程还是非常顺利
患者将信任托付给医院,专家也不敢丝毫懈怠。刘伟钦主任深知,对于帕金森患者来说,第二次实施对侧的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其手术风险性将呈几何倍数增加。稍有闪失,可能产生嗜睡、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并发症。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术,刘伟钦主任为老郑实施了“右侧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 术后老郑四肢未见明显震颤,肌张力正常,活动自如。
临出院时,老郑乐呵呵地告诉笔者,他本来有点担心,毕竟是第二次手术,恢复期可能很长,弄不好得在医院病床上过年,现在这个顾虑打消了。全程陪在他身边的儿子这时候忍不住插话了,“爸爸,医生说了以后一定要戒烟戒酒,这次我和妈妈会监督你的。”看着儿子认真的表情,老郑笑得更欢了。
手术是较佳治疗手段之一
帕金森病患者可通过服用药物控制症状,尽量延缓疾病进展。内科药物治疗的目标是使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两种大脑神经递质重新取得平衡,而产生抗帕金森病的作用。
药物治疗一般在3至5年后,神经递质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疗效逐渐变差,患者不得不逐渐增加剂量。同时开关现象、异动症状、剂末现象、恶心呕吐、便秘等副作用也逐渐加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刘伟钦主任表示:手术是中晚期帕金森患者较佳治疗手段之一。术后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患者仍需坚持药物治疗,药物种类和用量明显减少。同时术后患者情绪大为改观,这也能促进药物更好地发挥效用。
刘伟钦同时提醒,帕金森病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方案应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内科药物、外科立体定向手术等手段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长期坚持门诊随访复查,同时接受适当的康复锻炼。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