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上,列车缓缓启动。起先,它平稳得不易察觉。随着时间推移,控制系统的某些零件突然出了问题。它越开越快,车身开始剧烈抖动。司机想稳住列车,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这可能是一场噩梦,也可能是某部动作大片中的场景。但对于帕金森病人来说,却是那么真实和刻骨铭心的痛!
有没有独当一面的英雄,能够站出来力挽狂澜?
让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视频中卧床的帕金森病患者,正在接受脑起搏器开机调试。开机前,患者全身僵硬,连自主翻身都做不到。经过脑起搏器参数调整后,患者很快就行动自如了。
是不是很神奇?患者终于摆脱了帕金森病的折磨,可以像常人般生活了。帮助他重新掌握命运主动权的那个医生,叫刘伟钦。
“快失控的人生”幸好遇到他
2017年12月8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66岁的元先生(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3A病区,刘伟钦和脑起搏器产品工程师将为元先生做开机调试。这一刻,将检验长达一个月的治疗是成功还是失败。
元先生是一位有着近5年病史的帕金森病患者。从左腿出现轻微不自主的抖动和僵硬,发展到右腿和左手也出现类似症状,元先生觉得身体仿佛被无形的手“捆”住了,越捆越紧。
元先生回忆道:起初,也就是走路姿势难看点,“像唐老鸭”一样。按时服药后症状会明显减轻。可怕的是,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药物的功效也在逐年递减。
身体越来越不听话,不仅让帕金森病人的肉体备受折磨,对其自尊心更是巨大的摧残——颤颤巍巍的走路姿势,几乎能得到百分百的“回头率”,让元先生开始抗拒出现在公众场合;跌倒和发脾气的次数也呈正比上升……
从老中医到区中心医院,再到三甲医院。从2012年起,元先生一家就奔波在求医问药的路上。“我们去过上海知名的三甲医院,治疗效果不理想。后来干脆自行加大了药物剂量,不曾想却出现了疑似药物过量反应。”家属表示,近几个月来,元先生病情加重,出现行走摆臂幅度减小、步行时弯腰、精细动作差、言语不清和呛咳等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元先生几十年前就来上海打拼,靠着勤劳的双手,他养活了一大家子,也让自己扎根在了这座繁华大都市。“我们都已经老了,希望下一代能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要吃那么多苦。”病魔的突然来袭,让元先生深深感到人生的无常,他曾想过放弃,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知道自己必须坚持。
就在一个月前,抱着一线希望,家人将他送来了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刘伟钦主任对其实施了脑深部电极刺激手术(DBS)。脑深部电极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术”,该疗法是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失败之后的重要治疗手段,对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可逆性和可调节性的优势,受到医患双方的青睐。
帕金森病DBS手术中的刘伟钦
轻轻打开脑起搏器的遥控开关,对相关参数微调后,元先生原本僵硬得完全无法动弹的身体渐渐变得柔软起来。伸胳膊抬腿、翻身起床、快速走动都没问题了。经过一段时间恢复锻炼后,他就可以自如地完成写字等复杂动作,生活质量接近于常人。
“本来觉得这个家要完了,幸好遇到了刘主任!”全程目睹治疗效果,元先生的妻子动情地表示。
军人标准严要求 认真严谨能力强
虽然是文职,但刘伟钦始终用军人的标准约束自己——无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日常生活中。
与刘伟钦接触下来,不少人的第一感觉是“挺高冷的”。他的办公桌,永远是干干净净,各种材料和病例摆放得整整齐齐。可以看出,刘伟钦依然保留着军旅生涯所培养出特有的认真和严谨。
“他不爱说话,但手感好,动手能力强。看其他专家演示操作,几乎过目不忘。”一位熟悉刘伟钦的同行这样评价道。
事实上,刘伟钦此前所在的广州空军医院(现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8医院),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功能神经科领域的研究和手术。一些治疗手段的实践应用,甚至早于北京和上海的知名医院。
作为国内三大城市之一,在广州期间,刘伟钦有机会接触到为数众多的疑难病例,这对其手术水平既是一种挑战,更是展现能力的舞台。
刘伟钦坚持每天记录和研究患者情况
上过央视和党报 在他嘴里“很普通”
2008年,一位因外伤手脚瘫痪了11年的患者出现在了刘伟钦面前。15岁那年,儿子彭超群被打伤瘫痪后,这家人再也没了笑容。心如刀割的父母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县医院,没治好;省医院,没治好;上海、南京的大医院,也没辙……三年中,这家人的三个春节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很快,家里用尽了所有积蓄,但儿子的病情依然不见起色。瘫痪的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反而增加了新的并发症:癫痫。眼看着儿子将要如此不堪地度过余生,夫妇俩却始终不离不弃:“他有清醒的神智。看着他眼泪汪汪的眼睛,又怎么会舍得放弃呢!”
“我们会尽全力救治你儿子的。”手术前,刘伟钦向家属表示,言语简短而有力。从手术室出来不久,看到彭超群用僵硬了11年的右手端起茶杯喝水时,在场所有人泪目了。
这台在当时难度颇大的手术,引发了主流媒体的关注。作为党报的广州日报,大篇幅报道了此事。包括央视四套在内的多家央媒,也曾多次报道刘伟钦主刀的成功病例。
“都是很普通的手术,现在像癫痫、帕金森病等的治疗手段已经比较成熟了,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良心就好。”从事神经外科工作近三十年,完成功能神经外科手术3000多例次的刘伟钦这样评价自己的成绩。
查房中的刘伟钦
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要做就做较好
刘伟钦的从医理念很简单: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对病人有利的就是首选治疗方案。“有些病人慕名来找我动手术,我查下来没发现手术指征,或者还达不到动手术的程度,我就跟他(她)明说。”虽然有时候病人会有误解,刘伟钦依然坚持原则。
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要做就做到较好——刘伟钦以“脑起搏器术”治疗帕金森病为例,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这一手术手段治疗严重帕金森病的方法也逐渐成熟,它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使患者恢复原有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脑起搏器可以称为‘电子药物’,这个‘电子药物’可以24小时为患者‘供药’。”刘伟钦解释道。然而,技术虽好,却不是每一位帕金森病人都能实施手术的。相对来说,要符合如下三个条件:一、病程在5年左右;二、药效开始减退,产生并发症或出现副作用;三、年纪不能过大。如此这般才能考虑实施手术。
“对适合做脑起搏器手术的帕金森病人才能做手术,对不适合做的坚决不做;对‘好像能做手术、又好像不能做手术’的病人,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做检查、做测试,再决定治疗方案,这才是对病人最大的负责!”刘伟钦说。
结语
人生就像一列飞驰的列车,有起点有终点。病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渐渐失去控制权。
刘伟钦无法救治所有病人,但对于每一位由他救治的病人来说,刘伟钦也许就是那个力挽狂澜的“英雄”——只因他尽心、尽力、尽责。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